山东精文减会 会议咋开才能不成“形式”和“负担”
- T大
今年是基层减负年,精文减会是重头戏。细看“会”这个字,“人”在上,“云”在下,故为“人之云”,简而言之就是“人说话”。因此,如何开好“会”,其实就是弄清“何人说”“如何说”“说什么”这三个问题。
何人说
现下,基层开会有种现象,就是不论会议大小,动辄就请党政一把手参加,美其名曰体现领导对会议的重视。
其实里面透露出一些部门不敢担当的实情:或怕自己说话力度不够,下级不重视;或是担心有些话从自己嘴里说出去,日后可能担责;或是官本位思想作祟,借开会之名恭维领导,故意“制造”权威。
问题是,党政一把手参会,下级自然也要安排一把手听会,对于事关全局的会议来说,这有助于提升落实效率;但一些业务部门会议,如果也强行安排一把手参会,则无疑会占用大量抓落实的时间精力,“重视”就变成了“形式”和“负担”,落实效果反而大打折扣。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一把手的主职主责是抓全盘、统全局,主要精力应放在整体工作安排上,而不是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上。
相关部门一定要主动担责,避免一有会议、活动就请一把手,而应根据会议内容,合理确定与会领导、参会人员,让干部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抓落实、促改革。
如何说
《广雅》释义,“会,聚也”。所谓“聚”,就是众人齐聚一堂,研讨推进工作之策,共商破解难题之法。
开会目的不同,形式也应有别。既可在会场端着话筒坐着说,也可在一线扯着嗓子现场讲。
但从现实情况来看,目前各级召集人员专门开会的次数显然更多,深入一线、开现场会解决问题的情况则相对较少。
对于那些诸如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任务的会议、牵涉部门较多的会议,我们固然必须通过集中时间、集中地点,采用统一开会的方式来集中安排任务;但对于一些主要涉及征求意见、了解情况、解决问题的会议,则需要主动放下“话筒”、挽起“裤筒”,离开“会场”、去往“现场”,到一线实地了解情况,在现场积极协调解决,立说立行、马上就办。
说什么
“为政贵在行,以实则治,以文则不治。”
开会不是闲谈,更不能乱谈,其目的在于研究问题、推动工作,想办法、明措施、解难题。
但现实中却有一些“会”开得让人“不知所云”。
有的领导开会,习惯以“戴高帽”开篇,用“老三段”论述,讲话稿动辄上万字,会议时间常常拖至两三个小时,让人听得又累又倦;
有的领导,喜欢把“工作会”当成“演讲会”,大谈理想抱负,畅述美好未来,看似干劲十足,实则华而不实;
有的领导自身能力不强,开会过于依赖秘书,不论大会小会,手里不拿个稿,就不会讲话,等等。
十八大以来,中央反复强调,要精文减会。减什么?减杂质、形式,留精华、干货。
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示范,讲短话:直奔主题、突出重点,十分钟能讲清的,绝不用半小时;讲精话:练好内功,提升本领,确保“肚子里有货”;讲准话:直面问题、直击要害,把问题说清、原因说透。努力用最少的语言、最准的措辞、最短的时间,确保会议达到最好的效果。